主页 > 虫虫百科 > 其他 >

什么是菜豆象

2018-11-14 00:20:29

  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 Say, 1831) 菜豆象属鞘翅目,豆象科(Bruchidae), 我国曾用名:大豆象。

  分布与危害原产于南美和中美。分布于印度、伊朗、土耳其、日本、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埃及、乌干达、南非、非洲东部、亚速尔群岛、墨西哥、美国、巴西、智利、英国、奥地利、比利时、匈牙利、德国、希腊、荷兰、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法国、瑞士、前苏联、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澳大利亚、斐济及夏威夷群岛。

主要危害菜豆属的豆类( Phaseolus vulgaris, Ph . multiflo-rus, Ph . Caracella, Ph .acutifolius, Ph . lunatus),但不能为害利马豆( Phaseolus limensis)有报道,对蚕豆、大豆为害很轻微。有的资料指出,此虫能在豌豆、兵豆、山黧豆、大豆、洋槐上发育的资料不可靠,可能与其他豆象混淆了。

  菜豆象为害豆类与绿豆象、四纹豆象相似。能在田间及仓储干豆粒上产卵为害。但在田间只在成熟的豆荚裂缝处的豆粒上产卵。也能在完整豆荚上咬孔后将卵产于豆粒上。卵从来不黏在豆英表面,与其他数种豆象不同。在一裂开的豆荚内产卵最多达67粒。在一粒豆内,幼虫多者达28头,蛀空豆粒,严重影响产量和商品价值。

  形态特征(如下图一所示) 根据阿尔巴尼亚的标本描述,成虫体长2.8~3.5mm,短椭圆形。臀板、腹部的大部分、鞘翅末端、足和触角的一部分为黄红色。全身披茂密的浅灰色茸毛。鞘翅背黑褐色,满布灰褐色绒毛,在刻点沟背处有些部分灰褐色的绒毛较厚,呈灰白色,因此,有不明显的毛斑,形成两条横带。一般在距离鞘翅中纵缝两侧第2条刻点沟背上,鞘翅中部的一长条灰白色毛斑较明显。头宽而短,无额脊的痕迹,密布小刻点。触角第1~4节瘦小,椭圆形; 5~6节末端加宽,长大于宽;7~11节,长方形;触角1~4节及末节黄红色,其余黑色。前胸背板长圆锥形,长稍大于宽,散布小而密或大而稀的各种刻点,后缘呈宽舌状突出,其基部宽度约占后缘总长的1/3,其背上呈两个片状或瘤状突起。小盾片大,略呈方形。鞘翅长大于肩宽的约1倍半,从肩部往往逐渐加宽,具有小刻点行,披茸毛鞘翅基部无龙骨突起。臀板大。后足腿节内侧末端前有一个长齿,约2倍于其他两个较小的齿,在高倍放大镜下还可以见到4个微刺状突起。后足胫节末端加宽。雄虫体较雌虫为小。

u=119944596,2103495919&fm=173&app=25&f=JPEG.jpg

图一:菜豆象成虫特征

1.整体背面观 

2. 头部腹面观 

3. 头部背面观 

4. 头部侧面观 

5.右下颚 

6.下唇 

7.右上颚 

8.前胸背板 

9.鞘翅 

10.后翅 

11.后足示3个齿着生状况 

12. 腹部腹面观 

13. 腹部肯面观 

14.雄性生殖器正面观 

15. 雄性生殖器侧面观

  卵长椭圆形,一端较宽,长0.54~0.79mm,白色,透明光泽。

  幼虫(如下图二所示)一龄时体长仅 0.52 ~ 0.67mm, 宽约0.21mm。体略呈圆柱形,末端窄于前端,向下略弯。胸足3对,细长而强骨化的前胸背板,以适于钻入豆内生活。头小,有小眼1对。触角两节,基节圆,有一圆筒形突起, 末节上有一硬而长的毛。前胸有两块强骨化的骨板,呈H形。

u=1993582972,2894896087&fm=173&app=25&f=JPEG.jpg

图二“菜豆象幼虫和卵特征

  1. 老熟幼虫整体侧面观

  2. 老熟幼虫头部前面观

  3. 老熟幼虫上唇唇基

  4. 老熟幼虫内唇

  5. 老熟幼虫右下颚

  6. 老熟幼虫头部正面观

  7.  老熟幼虫上颚

  8. 一龄幼虫整体侧面观

  9. 一龄幼虫触角

  10.  一龄幼虫上颚

  11. 一龄幼虫前胸硬骨片

  12.  一龄幼虫气门

  13. 一龄幼虫胸足

  14. 卵在豆荚内部剖面观

  成熟幼虫体长4~4.5mm. 小眼1对,似四纹豆象。上唇近前缘有1列8根小刚毛,排列不在横线上. 唇巷后缘两侧各有刚毛2根,上颚近三角凿形。有色素的下唇片呈扁圆形,前端两侧凹,有骨化臂突出。下唇片后端中间有个淡的圆斑。 下颚须一节,颚叶圆片状,具刚毛。

  蛹长3.2~5mm,椭圆形,淡黄色,肥大而毛疏。头弯向胸部,口器位于第1对足基部之间。触角弯向两边,端部露出中胸足的胫节之外,后足跗节先端超出后翅芽。

  生活习性成虫活泼, 在仓库内交尾,成堆或分散产卵于豆粒间或部分剥离的豆粒的种皮下。夏季田间豆荚长成后,飞往田间。每雌虫一天最多产卵59粒,一生产卵超过200粒。成虫寿命可达两个月左右,但活动期-般为半个月。 成虫喂以食物最长能活176d。

  产卵前期夏季1d,冬季26d以上。产卵期夏季5d,冬季长达39d。7月温度22~27℃, 相对湿度75%~78%, 卵期6~7d; 10月底到11月初温度降到15~17℃,湿度78%~80%,卵期延长到11d。幼虫期因温度、湿度、寄主不同差异很大,最多8个月。温暖季节,在美国加州幼虫期17~ 25d。幼虫蜕皮4次。26℃,1~4龄幼虫期分别为3~9d,11~15d, 18~22d, 24~27d。幼虫老熟,即在豆内近表皮蛹室中化蛹。前蛹期数小时至几天,蛹期8~ 20d。从产卵到成虫羽化,7~8月间19一28d;1~5月间98~113d;在12月到来年5月间120~125d。在美国加州,年发6代,有时5代。在前苏联阿布哈萨田间条件下,7~8月从卵到成虫羽化为34~ 42d,9~10月为46~53d,10~11月为55 ~ 60d。

  Carter (1925)指出,大豆象在29℃发育缓慢,温度- 10℃经12h各虫态都死亡。有的作者指出,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冬季温暖,1月份的平均温度不低于6℃,夏季平均温度不低于20 ~24℃,使大豆象有可能在黑海沿岸地区驯化。

  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各虫态借寄主豆类而传播。

  防治方法加强检疫检验,一经发现即采用熏蒸消毒等措施,杜绝传入。此外,可参考四纹豆象的防治方法。



阅读量:

扫一扫,关注更多虫虫战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