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虫虫百科 > 其他 >

马尾松的防治方法

2020-05-19 09:52:00

  我国林木害虫有4000一5000种,其中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的重要害虫在百种左右。例如我国中原及华北地区杨树上的天牛、泡桐上的大義娥、榆树上的叶甲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松树上的马尾松毛虫、微红梢斑螟、松实小卷蛾等,竹子上的竹织叶野螟、竹蝗,杉木上粗鞘双条杉天牛,板栗上的栗瘿蜂、剪枝栎实象,等等。近些年我国还出现了一些传播蔓延速度快、危害严重甚至是毁灭性的森林检疫害虫,如美国白娥、日本松干蚧、松突圆蚧以及以松墨天牛为传播媒介的松材线虫等。根据害虫对树木的危害部位,可将其分为食叶害虫、嫩枝幼茎害虫、果实种子害虫、蛙干害虫、根部害虫五大类。今天主要跟大家讲述食叶害虫中的马尾松毛虫的特征、危害及防治方法!

食叶害虫

  食叶害虫是林木上一大类重要害虫,如马尾松毛虫、大簑娥、刺蛾、竹织叶野螟等。食叶害虫的种类主要分布于昆虫纲4个目中,即鳞翅目(蛾类15个科左右)、鞘翅目(叶甲类、金龟甲类)、膜翅目(叶蜂类)、直翅目(竹蝗),其中以鳞翅目种类最多。

  这类害虫的发生有以下特点:

  一是均危害生长健康的林木而被称为初期性害虫;

  二是均营裸露生活,受外界因素影响大,种群数量消长明显;

  三是具有暴发性,常在短期内突然暴发成灾,并迅速扩大蔓延具有周期性大发生的特点,因此在更大范围内呈现此起彼伏现象。

马尾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又名松毛虫。国内分布于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贵州、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

马尾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

1.成虫 2、3.卵及卵块 4.幼虫 5.蛹6.茧

  寄主与危害

  主要危害马尾松,亦危害黑松、黄山松、湿地松、火炬松等松属植物。以幼虫取食针叶,常将针叶吃光,松林如同火烧,造成松林成片死亡,尤其在丘陵、低山地区经常猖獗成灾。幼虫体上的毒毛触及人体,会引起红肿疼痛以致糜烂;毒毛还污染水源,危及人身健康。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0-35毫米,翅展雄蛾38-62毫米,雌蛾48-80毫米。体色变化较大,有灰褐、黄褐、棕褐、茶褐等色,前翅有4-5条深褐色横线,中室端有1个白点,亚端线由8-9个近新月形黑褐色斑组成,靠臀角处3个斑斜列。雄娥较小,颜色深,前翅横线色深而明显,中室端白斑显著,触角羽状,腹部细瘦,静止时腹部末露于翅外。雌蛾较大,颜色较雄蛾淡,触角短栉齿状,腹部粗壮,静止时腹部全部盖于翅下。

  卵

  椭圆形,长约1.4毫米,表面光滑,初产时粉红色,近孵化时变为深紫褐色。成串或成堆状产于松针上。

  幼虫

  成长幼虫体长40一80毫米,幼虫体色主要有棕红色或灰黑色两种色型。末龄幼虫头黄褐色,中、后胸节背面簇生明显的蓝黑色毒毛带,两带之间丛生黄白色毛,腹部各节毛簇中生有窄而扁平的片状毛,先端呈齿状突起,体侧生有白色长毛,并有1条纵贯身体的纵带,纵带上自中胸至第8腹节气门上方各有1个白色斑。体背中央呈银白、金黄或黑褐等色。

  

  纺锤形,体长20-27毫米,栗褐色或暗红褐色,节间有黄绒毛,腹末有细长的臀棘,末端卷曲呈钩状。茧灰白色,长椭圆形,后期变污褐色,表面附有稀疏短毒毛。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的世代数随不同地区而有差异,如在河南南部1年发生2代,长江流城1年2-3代,广东、广西及福建省南部1年3-4代,海南省则可发生4一5代。在安徽1年发生2-3代,以3、4龄幼虫在针叶丛中、树干皮缝内及地被物下越冬。翌年3月越冬幼虫上树活动取食,4月中、下旬开始结茧化蛹,5月上旬为化蛹盛期,成虫于5月出现。第1代幼虫出现于6月上旬,第2代幼虫出现于8月上旬,第3代幼虫出现于9月下旬。一部分第2代幼虫于8月中旬滞育,至11月中旬越冬;另一部分第2代幼虫正常活动取食,9月上旬结茧化捅,中旬羽化,产第3代卵,9月下旬幼虫孵化,取食至11月中旬越冬。

  成虫具趋光性,夜间交尾产卵,每雌产卵量几十至几百粒不等。卵期6-11天。幼虫一般6龄。1-2龄幼虫群集,遇惊扰即吐丝下垂;3-4龄幼虫不吐丝,遇惊扰有弹跳坠落习性;5-6龄幼虫受惊时常将头部弯曲于胸部下,以示胸部竖起的毒毛。幼虫期34-56天,越冬幼虫长达190多天。末龄幼虫在松针丛中、树皮及滥木杂草上结茧化蛹,蛹期11一22天,成虫寿命5一9天。马尾松毛虫成虫和幼虫都有扩散迁移能力,幼虫扩散范围小,一般由群集趋向分散,但缺乏食料时会被迫成群地向外迁移觅食。成虫的迁飞是虫灾蔓延的主要途径,其飞翔距离为0.5-2公里。

  此虫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地势、气候因素、林分状况、天敌等。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区、树龄10年生左右、郁闭度小、干燥型纯林最容易大发生。

  防治方法

  1.林业技术防治

  大力营造混交林,合理密植,保护林内植被和次生乔灌木,防止过度间伐和修枝,逐步形成多样性强的森林生物群落,造成有利天敌繁衍而不利于害虫的森林环境。

  2.药剂防治 

  首先狠抓越冬代幼虫防治,其次抓住各代2-3龄幼虫期进行。常用药剂有50%马拉硫磷乳油或50%杀媒松乳油1000倍液,或90%品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敌百虫粉剂每亩用量3公斤进行喷算、喷粉;或将敌敌畏原液、马拉硫磷原油、二线油按1:1:3配制成超低容量制剂,每亩100-150毫升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或用2.5%溴氰菊酯、20%氯氰菊酯、20%速灭菊酯每亩1-2毫升,加水稀释2000—5000倍液进行地面低容量喷雾,用500-1000倍液进行飞机超低容量喷雾;或20%灭幼脲Ⅲ号胶悬剂每亩20毫升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或加水稀释进行低容量喷雾。还可用1%或2%速灭灵烟雾剂,每亩用量160毫升,用3YD—8型烟雾机进行喷烟。

3.生物防治

  ①以虫治虫。人工繁殖释放赤眼峰,每亩10万头,于马尾松毛虫成虫产卵初期和盛期分批释放。

  ②以菌治虫。应用白僵菌防治,可用每克含量100亿孢子的粉剂,每亩0.5公斤,稀释成每克含1亿孢子的菌粉或每毫升含1-2亿孢子的菌液进行喷粉或喷雾;或用每毫升含量100亿孢子的白僵菌油剂,每亩200毫升,进行飞机或地面超低容量喷雾。应用苏云金杆菌防治常用松毛虫杆菌每毫升含1亿孢子的菌液或用青虫菌每毫升含1一2亿孢子菌液喷洒。若在上述菌液中加入少量的化学农药,可提高杀虫效果。应用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在国内已有成功事例,例如用每亩70一100亿多角体防治第1代幼虫,用每亩200亿多角体防治越冬前幼虫等。

4.物理人工防治

  ①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②在卵期和结茧期发动群众进行摘茧及摘卵。



阅读量:

扫一扫,关注更多虫虫战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