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虫虫百科 > 其他 >

什么是螳螂目

2019-01-07 16:04:32


螳螂目

螳螂目 开放分类:动物│昆虫名称│昆虫学│生物│自然

基本信息/螳螂目

  中文学名:螳螂目                                                                           

  外文名:Mantedea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亚门:有颚亚门(Mandibulata)                                                        

  纲:六足总纲、昆虫纲(Insecta)

  亚纲:有翅亚纲(Pterygota)                                                            

  目:螳螂目(Mantedea)

  科:仅含螳螂科(Mantidea=Manteidae)1 科。通称螳螂。              

种: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

简介/螳螂目

  螳螂目(学名:Mantedea),为昆虫纲有翅亚纲的1目。仅含螳螂科(Mantidea=Manteidae)1 科。通称螳螂。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捕捉性前足;前翅皮质,为复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外形特征/螳螂目

  中至大型昆虫。体细长,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头呈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突出,单眼3个,排成三角形。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上颚强劲。前胸特别延长,前足胫节呈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捕捉性前足,腿节和胫节生有倒勾的小刺,用以捕捉各种昆虫。中、后足适于步行。足跗节5节,有爪1对,缺中垫。腹部肥大,雌、雄背板可见9节。腹面雌只见6节,雄可见9节。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产卵器不突出,尾须短。

生活习性/螳螂目

  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格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竟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生活史/螳螂目

  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

经济价值/螳螂目

  螳螂是著名的益虫。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产卵于卵鞘中,古称“桑螵蛸”并作中药。

主要种类/螳螂目

  拟刀螂(Para-tenodera),体长可达100毫米以上,色黄褐或绿,面横向,面幅约为高的2倍。刀螂(Tenode-ra),似上种,体较小,面幅为高的3倍。拒斧螳(Hierodu-la),绿色,体长50~70毫米,面幅较高略小或略大。胸腹均较宽阔。小刀螂(Statilia),灰褐色,散有黑点,体长40毫米,前足内侧有黑纹。



阅读量:

扫一扫,关注更多虫虫战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