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虫虫百科 > 其他 >

什么是蚕豆象

2018-11-14 00:20:29

蚕豆象(Bruchus rufimanus Boheman) 蚕豆象属鞘翅目,豆象科(Bruchidae)。 俗名豆牛、豆乌龟。

  分布与危害:国内分布于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

  主要为害蚕豆,也取食黄花野豌豆。春季蚕豆开花后,成虫产卵于子房或青豆荚上,卵孵化后,幼虫便穿过豆荚,钻入胚乳中为害。被害豆荚及种皮上的小孔日久变成黑色的小型斑点。通常每粒蚕虫有豆象1~3头,最多时9头,至蚕豆收获贮藏,幼虫老熟,化蛹前在种皮下咬羽化孔, 成虫羽化爬出,被害的豆粒现出圆形的被害孔。被蛀的豆粒降低品质和重量,影响发芽。虫体及虫类增加潮湿,易引起病菌侵入,一部分蚕豆发黑, 有苦味,不能食用。在江苏地区1947、 1948和1950 年最高为害率达89.11%,平均47%左右。形态特征(如下图一所示) 成虫体长4.5~ 5mm,体近椭圆形,棕黑色,头部略呈长椭圆形,密生灰黄色的短毛,复眼马蹄形。触角生在额区复眼的凹陷内,稍呈栉齿状,11节,各节皆密生灰黄色短毛。基节成圆简形,第2节最小,近于圆球状,基部4节较细小,赤褐色,末端7节比较粗大,黑色。上颚长大,前端尖锐,下颚须4节。前胸背板甚大,前角纯圆,后角接近直角。侧缘中央部有一个显若钝齿突起,后缘中部突出形成波浪状。背面密生灰黄色至灰褐色的短毛,基部中央及两侧中央的齿状突起部分,着生白色短毛,形成显著斑纹。翅鞘四角纯圆,背面有十条纵走沟纹。在鞘翅会合线中部的两边各有由白色细毛组成的“Λ"形状,露出销翅的臀板上,无T形斑点。后翅膜质,端部横折二次及斜折一次,叠合在翅梢下方。翅脉M1及M2做回归状,其他各脉退化,近于消失。前足腿节的一部分,胫节和跗节均为赤褐色。后足腿节木端有短而钝的刺。跗节5节,第4节微小,仅见4节。第5跗节的先端,有对弯由尖锐的爪。腹部见5节,尾端略呈三角形,但端部锐圆,因翅鞘不能全部覆盖,从背面可见末端的一节。腹部第一节最宽,当中三节大小相似, 末端较狭,全面密生灰白色以至灰黄短毛。

蚕豆象

图一:蚕豆象

1.卵及蚕豆上蛀入孔(一黑点) 2.蚕豆上羽化孔及成虫爬出状 3. 示羽化孔及幼虫 4.成虫 5.成虫前胸背板 6.成虫后足腿节齿实 7.成虫外生殖器 8.老熟幼虫正面观 (5-8 农业部植检实验室原图)

  卵为椭圆形,长0.6mm,宽0.3mm,乳白色半透明,将羽化前颜色加深。以黏液粘附在豆荚的外面。

  幼虫体长6mm左有肥厚,各节明显凹入,分节明显,全体乳白色。颈部较大,口器淡褐红色胸部有3对短小的胸足,但无行动能力。蛹长约5mm,椭圆形。头部向下弯曲,口器在前肢基节之间,触角分别紧贴在前肢的外侧方,后足的部分 为翅所盖,翅痕密生细皱纹。初化蛹时,体乳自色,后渐加深至赤褐色。

蚕豆象与豌豆象的成虫形态比较

蚕豆象与豌豆象的成虫形态比较

  生活习性每年发生一代。 以成虫越冬。卵期8~ 10d,最长12d,最短7d,平均8- 9d。最早出现在4月下旬,最盛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虫期一般70多天,最早出现于4月下旬,盛期5月下旬至7月上旬。蛹期为9- 20d, 平均约14d;最早出现7月中旬,盛期8月间。成虫寿命一般 230d,最早出现于8月上旬。越冬成虫于3月下旬或4月初旬蚕豆开花结荚飞到田间,吃花粉花汁,并交尾产卵。卵产在豆荚的表面,每荚2~ 6粒,大荚上最多可产20粒;雌虫在有凋谢的花冠蘧蔽的嫩豆荚上不产卵。因此,被产卵豆荚般在25mm以上。卵孵化为幼虫后,即在原卵壳下钻入荚中,再钻入豆粒中蛀食为害,幼虫死亡率平均在15.73%,幼虫随着豆粒长大,直至化蛹前,在豆皮里咬破皮层成为直径约3mm的圆盖,以便成虫出来。成虫羽化后顶开圆盖,略停留,即离开豆粒飞向野外,或在房舍匿藏于荫蔽处越冬。如气温较低,大多数仍潜伏于豆粒中越冬。在豆粒中的成虫如播种入土,在适当条件下依然可以钻出土面。如播种后土壤湿度过大或因播种过深,成虫便腐烂在土里。

  蚕豆象主要随蚕豆豆粒传播.也能在搬动仓库用具时传播。检验方法 ①取样。取样方法与谷象相同分析样品为2000g。②检在。将取来2000g的样品,逐粒检在,如发现豆粒皮外有稍凸起的圆盖,用针挑开,其内可以发现有蚕豆象,根据此法检查结果,计算其为害百分率。

  防治方法蚕豆象仅为害蚕豆,收获后仍存在豆粒内,因此以收获后的防治为主,以田间防治为辅。

  收获后防治①烫种法。沸水中浸30s可以全部杀死豆内的豆象,且不影响发芽。但必须正确掌握时间和温度。②药剂熏蒸。磷化铝、硫酰氟、溴甲烷、氯化苦熏蒸。



阅读量:

扫一扫,关注更多虫虫战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