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虫虫百科 > 老鼠 >

农田害鼠种类黄毛鼠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2020-04-05 10:10:00

  黄毛鼠别名为拟家鼠、罗赛鼠和小黄腹鼠等。

黄毛鼠 拟家鼠罗赛鼠小黄腹鼠

  黄毛鼠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西藏南部亦有发生。是我国南方农田的主要害鼠之一。它危害多种农作物,特别是水稻受害更大。在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中,几乎都遭受黄毛鼠危害。

形态特征

  体形中等,体长140-175毫米,尾长略大于或等于体长,后足较短,最长不超过34毫米,一般不到32毫米,比褐家鼠要小。背毛黄褐色,腹毛灰白,尖端白色基部灰白;尾上、下两白,但不明显,上部较下部深暗,前后足背面浅白色。眶上嵴发达,颞嵴外扩成弧形,后半段则较细弱,不像褐家鼠左右颞嵴近乎平行。颅全长不超过40毫米,鼻骨后端止于前领骨后端之前方。门齿孔较短阔,后端刚及第1臼齿前端的联线上。

生活习性

  1.栖息 

  该鼠的适应性很强,栖息地十分广泛,但以作物为主,是作物区的主要鼠种。黄毛鼠一般不入人房,只是在紧靠农田的房舍内才偶有发现。在水稻产区,夏秋季主要穴居于作物地附近的地边、田埂;水稻收割后,则群栖于稻草堆下或其他作物地附近。洞穴比较简单,一般只有2-3个洞口,洞口多向东南方,洞口之间有明显的跑道。在作物地,有临时的更为简单的洞穴。洞口直径30-50毫米,洞形不一,随地势环境而筑。有鼠的洞穴洞口光滑,并有从洞里推出的浮土、鼠类和往来穿行的跑道,也有时发现洞口被泥土堵塞,但当其他洞口被袭击时,即由此洞口逃跑。由于该鼠的分布区气候温暖、食物丰盛,没有贮粮习惯。每个洞穴的鼠数,随着不同季节有较大差别,一般为2-3只,最多达19只。

  2.活动

  黄毛鼠主要是夜间活动,以黄昏前后和凌晨活动最为频繁,只有在人烟稀少或隐蔽条件较好的地方,白天才有活动。善游泳,常游过小河到稻田、甘蔗及甘薯等作物地盗食,有时把食物拖入洞口再食,黄毛鼠有转移习性,如水稻收割后,大量迁往附近甘蔗或甘薯地,所以早熟作物或最后收获的作物地,该鼠较多集中危害。当食物不足时,它们的活动范围也大大扩展,可以走到远距洞穴100-200米以外的其他作物地和水源附近寻食,黄毛鼠的活动常有一定的规律,它们常利用各种地形、地物作隐蔽。例如,喜欢在低凹处通过,喜欢靠壁(田基边、渠边等)行走,也喜欢在草丛下活动,特别是在地边、路边或菜园周围的草丛棘篱下。

  3.食性

  黄毛鼠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鼠类。水稻、甘薯、甘蔗、小麦、玉米、花生、豆类瓜菜等,无一不食,但比较喜欢吃营养价值较高的种子食物,而且它的食性往往随着作物的变更而改变。在稻区盗食水稻的孕穗和成熟的谷粒,特别对孕穗的危害较为突出。黄毛鼠大量咬断穗,食孕穗的浆液,在田间往往可见被咬断的稻杆和被吃去浆液的谷壳。

  4.繁殖

  繁殖力很强,常年都可繁殖。在广东每年3-4月份和9-11月份为繁殖高峰,其中10月份孕鼠占成年雌鼠数的73.5%,冬季占26%以下,一般每年产仔4-6胎,每胎产仔3-8只,最多15只。每胎仔数和幼仔成活率,随季节不同而有差异,一般秋季的平均产仔数较春夏季高为6只以上,春夏季为5只以下者居多,冬季介于两者之间。怀孕期为21-24天,性成熟时间为2-2.5个月。该鼠在广东,秋季是繁殖高峰其中以12月份为最高峰;春季繁殖高峰远不及秋季;夏季潮湿、炎热,黄毛鼠死亡率高,因此8月份数量最低。

防治方法

  防治黄毛鼠应采取大面积毒杀和农田管理,破坏黄毛鼠的栖息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1.生态防治

  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土地,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田基数目和田间荒地,结合田间管理,经常铲除田边杂草,收割期间快收快打,颗粒还家,田间不堆稻草等。

  2.器械捕打

  3.磷化锌毒饵

  饵料以稻谷效果好,按4%比例配制。稻谷用水润湿,以不滴水为准,边撒药边搅拌,直至均匀为止。

  4.敌鼠钠盐毒饵

  将0.2%的敌鼠钠盐溶于适量的水中,加热搅拌,待完全溶解后,加入稻谷,吸干溶液后即可使用,若晒干可留以后使用。根据黄毛鼠的繁殖规律和取食行为,灭鼠时机最好在每季水稻放水田到刚插下苗不久,最迟也不要拖到分藥期。在冬种作物面积多的地区,可在晚稻收割后多进行1次灭鼠。毒饵可投在洞口前或鼠活动的地方,每堆100-150粒稻谷,如挖取一块烂泥巴将表面平整一下,再撒上毒饵在鼠活动的地方效果更好。



阅读量:

扫一扫,关注更多虫虫战队资讯